生态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GDP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江华虽然是国家级贫困县,但全县上下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始终没有偏移。多年来,江华牢牢把握高效生态定位,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突出抓好重点节能环保项目、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建设,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产业体系。
生态旅游美丽蝶变
江华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浓郁的瑶族风情,着力整合“瑶族文化、自然景观、生态气候”三大资源,构筑大旅游格局,编制了《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涔天河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和《江华旅游重点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县财政每年设立不低于600万元的文化旅游产业引导资金,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近两年先后投入5亿元,逐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修建直达景区的旅游公路100公里,开工建设四星、五星商务旅游大酒店5座。创建了2个国家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1个2A级景区。完成了仙姑岩硫磺冷泉、沱江双洞温泉、黄龙山瀑布群、宝镜古民居、瑶族文化公园等一批观光型、文化型、生态型、体验型、学习型的旅游产品。
江华拥有瑶族长鼓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盘王大歌、火烧龙狮闹元宵、串春珠等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评为“湖南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强县”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年举办的“瑶族盘王节”、“民族民间文化旅游节”、“火烧龙狮闹元宵”、“瑶族茶文化节”等节庆和民俗表演活动,成为江华旅游的特色。积极鼓励全县瑶胞穿瑶服、说瑶话、唱瑶歌、跳瑶舞、办瑶族特色婚礼,传承民族文化,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
总投资20亿元、规划面积近2000亩的神州瑶族文化博览园,即将开工建设,重点打造瑶族历史文化区、瑶族支系建筑景观区、瑶族墟日特色建筑区、瑶族村寨区、瑶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现代瑶族特色商住区、瑶族特色度假酒店,集中展示瑶族原生态的文化风情。同时,不断加大城建投入,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力把江华建设成为全世界瑶族文化的研究中心、传承中心、开发中心、展示中心。
特别是涔天河水库扩建后,水库上游将形成一条70公里的深水航道,广阔水域将形成200多个森林岛屿,将呈现“南国千岛湖”的奇异风光。正在着手打造集湖岛观光、运动休闲、滨水娱乐、瑶乡文化体验、栖湖度假地产于一体的涔天河旅游度假带,必将成为江华旅游新的核心。
如今,“神州瑶都、潇湘源头、生态江华”已成为江华旅游的响亮名片。江华旅游,从以前养在深闺无人识,到如今天下无人不识君,正在实现破茧成蝶的华丽绽放。
生态家园:文明幸福瑶都胜桃源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以顺应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为第一目标,着力建设生态宜居与品质活力江华,在改善生态环境、打造和美幸福瑶都的大道上走得从容而坚定。
虽然坐拥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江华人在造城运动中,一直描绘着一幅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画卷。
高起点规划建设新城区。通过先策划后规划再计划,江华高起点规划了县城新城区,拓展20平方公里。新城区建设一片,清理一片、绿化一片,再造了一个山水人文新城。近三年共计投入20多亿元,完善城市路网和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建成瑶族图腾园、火车站广场、瑶都大道、江华大道为骨架等城市标志性工程,实施了7条城市主干道“白改黑”工程,改造城市次干道和背街小巷17条,新建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和空气自动监测站等环保设施,启动了城市管道燃气和城区供水管网改造等工程建设项目。
高标准实施城市绿化工程,全力打造国家园林县城。建设了11.3公里城市森林绿道—瑶都大道,县城内13个森林公园、7个水上公园、5大水系建设全面推进。121个单位实施了机关院落花园化建设,拆除围墙1050米,拆除临街门面127间。有4个单位评为“全省文明单位”,42个单位评为“市级园林式单位”。营造了一个“城在山水中、房在树林中、人在图画中”的优美环境。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影《没有航标的河流》,向世人展现出江华山水交融的自然景观、和谐甜美的乡村画卷,让人惊叹,令人神往。
进入二十一世纪,江华人民把美丽乡村建设做到了极致。
大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县财政每年投入500余万元,实施村庄生态建设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投入1200万元,实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
实行“户收集、村分类、乡运转、县处置”的垃圾处理模式,每家每户都有垃圾桶,每个村都有垃圾池,每村都有保洁员,每个乡镇都有垃圾中转站。每月评比“三佳单位和三差单位、三佳乡镇和三差乡镇”。
大力做好“三清五改”,农村环境“脏、乱、差”彻底改变,随处可见的“招呼站”、风雨亭,展现出环境优美、庭院美化、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气象……
如今的江华,天蓝、地绿、水清、人和、民富、业兴,良好的生态环境正转化为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江华各族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大道上豪迈前行。
推荐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