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创新的举措在长沙县并不罕见,10年来,该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开创出了一个个“率先”,每一个“率先”都掷地有声——
率先清退“三高”产业。长沙县于2003年就全面退出化工行业,从2005年起,在县里招商引资过程中,县环保部门有着“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每年都要否决几十个环保不达标的项目。
率先实行生猪退养。长沙县一度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年存栏量最多时达到了220万头。2010年起,该县划定禁养区、限养区,拨出专项资金扶持区内养殖户发展种植业及二、三产业,且严格采用种养平衡等技术实现达标排放。几年下来,县里的生猪控制到了80万头以内,经济作物种植大户多了,村里的环境美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
率先成立农村环保合作社。农户每月只需缴纳3到5元保洁费就能享受到与城市社区一样的保洁服务,从前卖不了钱而到处扔的废物如今收集后还可在村里的“环保超市”兑换日常生活用品,彻底改变了以往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旧貌。
此外,长沙县还率先成立生态办、率先提出生态补偿机制、率先实施农村环境整治、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污水处理体系……
有力的举措如春风般吹来美丽的变化:金井镇的茶山绿波荡漾,高桥镇的水库白鹭翩跹,榔梨镇的古街青烟袅袅……
“第一县”的新追求
在长沙县的跳马镇有一处坡地,种植着100多亩绿色植物,此植物外形类似甘蔗和高粱,高大的绿叶在阳光下随风摇曳,形成绿浪,景象颇有些奇特。
这就是中南林业大学教授雷学军的速生草基地,速生草是雷教授及其团队的一项伟大发明,其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效率非常高,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核算,一亩速生草一年的动态捕碳总量可达到普通乔木的100到150倍。
以该植物作为“秘密武器”,长沙县在生态建设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有了全新的追求——于2014年率先全国提出创建“零碳县”。
“所谓‘零碳’,并不是说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统筹规划,应用减源增汇、绿色能源替代、碳产品封存、碳交易及生态碳汇补偿等方法,抵消碳源,使碳源与碳汇代数和为零。”杨懿文解释道。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长沙县已在部分湿地培育出了可种植15万亩速生草种苗,已示范种植300多亩,并在世界首次示范封存1000吨二氧化碳。“今年,县里还将建立一座用碳产品发电的生物质电厂,同时选定3到5家试点企业,启动碳排放权模拟交易系统,企业排放1吨二氧化碳,要购买0.68吨标准碳产品,多排放多交钱,少排放少交钱,谁污染谁治理。”杨懿文说。
“长沙县要在新常态下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就必须加快‘零碳县’创建工作。”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庆红表示,下阶段,要加强各部门联动协调,在全县创建零碳医院、零碳学校、零碳企业、零碳村庄、零碳社区等。如今,各零碳单位的建设如火如荼,全县人民采用各种低碳“妙招”来实现“两型”生活。
在长沙经开区,鼓励工业厂房朝多层发展来提高土地利用率,若企业将工业厂房建设到2层以上,使容积率提升到1.0以上,可免报建费。杨懿文说:“我们要争取将园区容积率提高3倍,在不增加工业规模的前提下再造3个经开区。”
在县住建局,35辆执法自行车替代了原先过多的小车,现在去城区内距离较近的项目工地执法和服务,干部们都是骑自行车,大家风趣地说,我们这是由燃汽油变成了烧“板油”。
短评:生态与姿态(周云武)
长沙县,聚多个“第一”于一身,其中,最叫得响的,是经济实力连续跨越式发展,稳居三湘第一、国家中西部第一。
难能可贵的是,长沙县并不满足于经济实力第一。几年前, 甚至十几年前, 他们在积极探索稳步推进高速发展的同时,就在琢磨保护生态、治理环境、节约资源的路径与办法。而且,这种探索不是停留在观念上,而是落实到行动中。所以,漫漫探求之后,生态文明建设初见成效。
一地方,一单位,勇往直前,敢为人先,勇夺第一,是一种姿态。拿了第一,如何让“第一”更充实,更厚重,更丰满,更有内涵,更有张力,更是一种姿态。而且,这后一种姿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有主人翁的责任和担当,是一种心怀天下的大姿态。
建设好生态,是个人的事,也是单位、地方等集体的事,更是全国的事、全球的事。就当前而言,太需要这种敢于担当、敢于探索的主人翁姿态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姿态决定生态。
推荐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