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因地制宜 发展产业
涟源曾是产煤大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自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被逆转,退耕户的收入也实现了大幅增加。
古塘乡地处市涟源西北部,平均海拔686米,被誉为涟源的“青藏高原”。在独特环境孕育下,古塘乡的金秋梨果皮光洁美观、味道鲜美。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之初,当地村干部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决定大量种植金秋梨,全乡12个村种植2000余亩金秋梨,平均亩产2000公斤。今年,古塘金秋梨不仅在面积、单产上实现了“双增”,还创造了脱销的奇迹,而“春赏花,秋品梨,吃农家饭”的一条龙服务模式,也为古塘的农民群众续写着新的致富故事。
家住安平镇的吴小伟也是退耕还林的受益者。借助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吴小伟在岛石村建成杨梅基地150亩,杨梅进入丰产期后,亩产杨梅将达400公斤,亩均收入将在8000元以上。桥头河镇经过退耕还林后建成面积近5000亩的杉木林基地,目前,杉木大的胸径在20厘米以上,亩蓄积量达30立方米,为改善生态环境和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增加碳汇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涟源市聘用了286名生态护林员,每人每年按照1万元的标准支付护林员劳务费,此举既能有效增加贫困人口的家庭收入,又能通过管护森林,达到预防森林火灾和及时发现林业有害生物病虫害的目的。
安化:连片推进 共同致富
近年来, 益阳市安化县充分发挥林业在扶贫攻坚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大力实施“生态补偿脱贫”工程,全县退耕还林工程核实发放上年度退耕还林农户补助资金2120.4万元,受益农户62949户,实现了贫困村人口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双覆盖”的目标。
在积极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中,安化县统筹使用退耕还林苗木款,设立了退耕还林苗木专户,统一购买和调配苗木,并做到“送苗到村、送苗到户”。同时,为优化林种结构,安化县鼓励和推广珍稀树种造林和珍稀树种套种茶叶的造林模式,使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显著提高。2014年-2015年,安化县共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造林任务1.87多万亩,工程实施结束后,5年内可为退耕农户争取国家补偿资金2810.55万元。
安化县将退耕还林与生态修复工程相结合,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为21个乡镇增加生态护林员就业岗位410人,每人补贴1万元。此外,借助打造景区依托型、城镇近郊型、农业资源型为重点的乡村旅游服务品牌和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安化县辐射带动周边群众依托景区及相关产业链就业创业,实现脱贫致富。
马路镇云台山村曾是安化县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全村人口1258人。
借助退耕还林政策的东风,云台山村按照“因地制宜、连片推进、共同致富”原则,将新一轮退耕还林与茶叶等地方特色产业相结合,引进了湖南省云上茶叶旅游有限公司和安化山春堂茶业有限公司,分别对石木山和长冲的坡耕地进行开发,统一平整栽植了茶叶、珍稀树种等,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茶叶销售,吸纳了大量云台山村民参与茶叶生产,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