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应该深入社会的骨髓
对于记者在采访前就提出的为本报“人物”版题词的请求,还没商量内容呢,他早已提笔写下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在何继善看来,这最能体现湖南人的精神。他说,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瓦特式蒸汽机发明之前,英国政府就十分鼓励创新,甚至将提倡发明的告示贴到了监狱里。瓦特式蒸汽机的出现,正是得益于这样一种全民创新的社会氛围。“我们也需要这样的氛围,这样才能把创新型湖南建设好,创新应该深入社会的骨髓。”
“比如盖一栋楼,不仅总工程师、设计师需要创新,现场施工的人,也需要创新,看如何缩短工期,又能提高质量。”
对于自己的团队,何继善也总是鼓励他们去研究新的东西。很长一段时间,何继善与他的团队进行野外探测时,是用光纤连接来保证几十上百台仪器的数据传输,相当麻烦。何继善就要求他的实验室作改进,从第一代的光纤传输,改进到无线传输,再到最新一代的智能化自动记录。而这样的不断改进,做仪器的公司是想不到的。
他担任省科协主席期间,在他的推动下,湖南选手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连续几年进入前三名。
“大手”爱牵“小手”
“大材”更有大用
作为国内唯一一个连任三届的省科协主席,何继善还热衷于给孩子们搞科普讲座。人们说他“大材小用”,他却认为是件挺赚的事。“小孩子,他是一张白纸啊,如果我讲的东西,能够在上面‘画’一个根,将来能发芽,开花,那是很了不起的事情!现在不是流行‘大手’牵‘小手’嘛。”何继善至今记得,自己小时候听到老师不经意一句话,却影响了他的一生,所以,现在只要对方提要求,只要自己有时间,这样的科普讲座他觉得多多益善。他的科普足迹更是遍及湘西、湘南等很多边远山区,在许多青少年的心里,“画”下了科学的“根”。
不过,他“大材大用”的时候更多。1990年,何继善在湘西参加省地质学会的研讨会,得知当地的湘西金矿已经“矿空人要走”,大家认为这个矿开采到了700多米深,没什么好开采的了。何继善带着助手前去探矿,运用他的双频激电等理论,成功探明矿区深部还有40亿吨金矿石。一个“空矿”瞬间变成真正的“金矿”。如今,更名为“辰州矿业”的湘西金矿已经成功上市,风生水起。
页岩气,蕴藏在致密页岩中的非常规天然气,是世界能源的“新宠”。美国对它的利用,10年时间增长了将近14倍,2011年产量达1720亿立方米,大大超过我国1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总产量。在论证页岩气在湖南有着相当丰富的资源后,站在科学前沿的何继善,从2009年开始,便大力倡导对页岩气的开发,并提出了“气化湖南”的口号。湖南现在每年消耗的12亿立方米天然气全靠外输,“湖南可开采的2万亿立方米页岩气是个什么概念?我们算一算能用多久?即使用气量再增加几倍,那也超过几百年!”说到这儿,他的手拍打着办公桌,一直平和的语气忽然提高了几度。
“湖南开发页岩气,就能改变湖南的能源格局;中国开发页岩气,就能改变中国的能源格局。”让何继善感到欣慰的是,在湘西等贫困地区有大量页岩气分布,一旦启动页岩气开发,这些地区的贫困面貌将得以改变。目前,页岩气开发已写进了湖南省政府的工作报告。
自学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就在采访之际,几个学生走进会议室,原来是学校的“和谐中南基金”要搞慈善拍卖助学,来向何继善求墨宝,对这个助学机构,何继善每年都会无偿提供墨宝。
何继善长于书法,风骨中蕴含柔美。他的工作人员颇为头痛地告诉记者,9月份,他要去香港参加一次聚会,中国工程院院士书画社社长早下了任务,让他写10幅字带过去,从规格、字体,到内容,幅幅要有变化。每天都如此繁忙的何院士,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时间写出来。不用说,在这样的聚会上,院士们也会大秀才艺,琴棋书画,样样了得,又岂能少得了他身为院士书画社副社长的风采。
读何继善的研究生,都能享受一项福利,就是毕业论文答辩后,会得到一幅由何继善亲自构思题写的嵌名联。如此功底了得,记者自然也想验证一番,来到已铺开笔墨纸砚的书桌,记者递过名片,不到一分钟,他已经挥毫泼墨了,原本平凡无奇的名字,经他构思嵌名,顿时变得意味深长——
“银汉当空天万象,艳阳高照气千重”;
“慧海遨游人添智,英华奋发业专精”;
“立马昆仑言壮志,亮展心胸照长虹”……
很快,一幅幅汪洋恣肆的书法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何继善说,他写字喜欢表达潇洒飘逸的感觉,但问及他最喜欢哪位诗人时,却是具有现实观照精神的杜甫。
“如果有高人指点,我会进步得快一些。”何继善的书法全靠自学,中南大学“地学楼”那隽秀的题跋,就出自他的笔下。
自学是何继善的强项。如今已能翻译英文原著,说得一口流利英语的他,1984年在美国用英语作报告时,还“说得结结巴巴的”,回来后,他就开始自学英语口语。在他看来,自学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学校里教的东西,“其实只是入了门而已”。
■人物小档案
何继善,湖南浏阳人,1934年9月出生。著名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湖南省科协名誉主席,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湖南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部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两次获得国家发明奖,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他提出的“双频激电理论”以及研制的双频激电仪,为国际首创,运用这一成果为我国探明矿产潜在经济价值达500多亿元人民币;并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堤坝管涌渗漏探测仪”。
推荐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