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鹤鸣来屈原管理区种树“还债”,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在此工作期间没有把当地林业发展起来
生产商品木材也能赚钱
屈原的前身为1958年围垦而建的大型国有农场,2000年撤销农场、组建岳阳市屈原管理区。
2001年早春,屈原大地一片春寒料峭,寒风中不时还飘着零星雪花儿。每天起床简单收拾后,吴鹤鸣就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光秃秃的营田镇与琴棋镇之间38公里的外湖大堤上,走村入户,开始了“屈原林情”调查。顶风冒雪半个多月,他跑遍了全区80多个村庄,得出一个令人吃惊的数据:屈原绿化率原来只有6.7%。
种树?那是山区的事。面对这样的疑惑,吴鹤鸣认为,在平原湖区开展植树造林,最主要的还是改变思想观念。
当时在屈原,一提种树就问题一大堆,比如,没资金、没林地、没树苗,路边渠边种树会影响农作物生长,树种了乱砍滥伐也管不住,如此等等。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发动工作,就成了吴鹤鸣开展工作的突破口。“来屈原的头三四年,我主要就干这个。”
他把深入基层发动视为希望所在。然而,自行车骑得快散架了,嘴也说得快冒烟了,而真正种树的农民还是没有多少。“十年树木,效益来得太慢了,不挣钱。”众口一词的回答令他如梦方醒,也让他认识到,在屈原发展林业要见效益,而且最好要快。
由此,他萌生了发展速生丰产林的想法。“屈原是粮食生产基地、牲猪生产基地,也应是商品木材生产基地,屈原的发展应该农、林、牧三者有机结合。”怀着这样的想法,他渐渐明确了自己的工作思路。
2001年7月,屈原区委在一次办公会议上正式决定开展植树造林,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决定》。这是屈原最近50多年来历史上的第一个专门研究部署林业的大会。
尽管如此,头两年效果始终都不大好。对此,他没有灰心,始终默默坚持着,不仅帮助解决思想问题,还进一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年,吴鹤鸣自己筹资,从附近的沅江买来4万多株南抗4号优良杨树苗,带领大家建苗圃。第二天,他自费聘请的沅江市南大镇林业站站长汤春辉来到琴棋乡八里堤村,带领46户村民进行扦插育苗。那次,总共建了138亩基地。以此为开头,全区苗木基地后来发展超过300亩。
推荐阅读: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