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0月24日消息:10月23日,参加第三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107个国内外城市的市长、副市长以及10多名城市森林研究领域的专家通过一项宣言,提出要大力发展城市森林。宣言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城市森林改变了城市钢筋水泥的冰冷外貌,满足了城市人群与自然亲近的热烈渴望。国家林业局在本届论坛上出台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规定森林建设的综合指标是,通过营造各种类型的森林和以林木为主体的绿地,南方城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0%以上,北方城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6%以上,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
应当说,从盲目兴建城市广尝标志性建筑和种植草坪到提出发展“城市森林”,参加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国内城市主官们的施政理念进步值得肯定。然而也需注意的是,因为有“绿色指数”和“幸福指数”的流行,因为有国家林业局划出的林木覆盖率指标,我们宁可杞人忧天,一些城市很可能又会将发展城市森林作为一项运动,通过形式主义、政绩工程、达标工程来实现注重短期效益,甚至不惜造假,最终和和谐、绿色的城市发展目标背道而驰。
一方面,以往国内植树造林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累计已有93.9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448.8亿株,另外算上由政府园林部门在城市里的林木种植数量,足以将全中国绿化好几个来回,但是如今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和覆盖率并没有大幅度的提高,这固然与林业部门、园林部门重植轻管、重栽轻活有关,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些地方政府将植树造林纯粹搞成了官员作秀的活动,未曾进行周密、系统的植树造林工作部署所致。
另一方面,一些城市基于政绩工程目的的人工林种植耗费巨大且成效甚微。不惟植树造林,任何事物都必须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诚如前面所述,我国的人工林种植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许多城市的领导在进行城市综合规划的时候,对种植于城市道路两旁、居民区、商业区、学校、工业区等区域的树种未经过科学考察与分析,常常是觉得什么树漂亮、洋气、好看就种什么树,很少有考虑是不是符合当地及城市不同区域的环境条件。这不仅造成城市人工林种植、维护费用庞大,许多“名贵”树种“水土不服”很快枯亡,白白损失一大笔钱,并且因为大搞树木进城,反而对林区造成巨大破坏。
由此,城市森林的发展必须在科学考察分析的基础上,注重实效、保证质量,不搞形式主义和“一刀切”;同时,政府在对新规划区人工林种植或城区内原有林木进行换植之前,还应当将方案向市民公开,听取市民的意见,必要时可以列出适宜种植的各种树种,由市民投票决定。只有这样,不仅可以因为城市森林的发展达到自然生态上的绿色和谐,也有助于推动市民参与城市公共生活、推动市民关心和参与城市绿化、达到人与自然的绿色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