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宜居城市建设的长沙探索
市场动态

宜居城市建设的长沙探索

来源: 长沙晚报 作者: 日期: 2012/12/11 9:41:35
科学规划是宜居城市建设的第一要务。长沙城市规划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方便宜居作为城市规划的最高目标,彰显城市特色,强化规划执行,着力建设具有国际理念的现代宜居城市……

(三)不断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实施精细化城市维护作业,努力减少对城市运行的影响。发挥综合交通导向作用,城市功能布局紧紧围绕城市交通来组织,完善综合交通体系。从2008年起,在“不大拆大建”的前提下,实施4期“畅通工程”,道路通行能力大幅提高,有效支撑了城市车辆保有量由57万辆增至120万辆的通行需求,缓解了城区居民“出行难”等问题。启动和建设机场扩建和高铁配套、城市轨道交通等一批重大交通设施项目,构建立体型、枢纽型、网络型大交通格局。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打通城市微循环,实现三环内干道成网、动静结合的市内交通体系。

生态环保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长沙大力推进“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不断优化城乡生态环境,呵护“山、水、洲、城”的独特风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坚持把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统筹生态环保与城市建设,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行环境经济政策,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市场主体行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持续、科学发展。

——城市生态体系基本建立。加强城市园林和林业生态圈建设,构建城区绿美相融、城郊森林环绕、城外绿海田园的城市生态体系。2011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2.2%,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3.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39平方米。

——环保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区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2%以上。启动建设乡镇污水厂71家,已建成31家。集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75%,开展生活垃圾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80%。建设清洁能源输送管网1200余公里,基本实现三环线内清洁能源管网全覆盖(表3)。

——环境保护力度明显加大。圆满完成第一个“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共安排项目396个,政府投资近7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近100亿元。启动实施第二个“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共安排项目408个,项目概算资金约200亿元。

(一)在城市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坚持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编制了长沙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园林绿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生态市建设规划》、《城市林业生态圈规划》、《绿线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不破坏山水风貌”、“不挖山、不填水、不砍树”,严格保护每一片水面、每一座山体。如终止出让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旁一块拟建商品住宅的670亩土地,经过决策论证后建设西湖文化公园,为城市增绿添水。近三年,投入50多亿元实施岳麓山景区建设工程,天马山、凤凰山和桃子湖共600亩景区通过生态修复,成为城市“绿肺”,实现了“显山、露水、透绿”。2011年,城市绿地总量达8913公顷,五年增长57.58%。

(二)利用经济杠杆保护生态环境。引入市场机制保护生态环境,制定出台《长沙市环境经济政策指导意见》,成立环境资源交易所,实施排污权交易和生态资源补偿等制度,明晰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者、使用者、破坏者等行为主体责任。如对长沙市饮用水第二水源株树桥水库水源保护区,按1160万元的年补偿标准进行流域补偿,促进生态环境平衡和合理有效使用。对环境风险企业实行分类管理,推行环境风险责任保险,全市已有128家环境风险企业购买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近年来,长沙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稳居中部省会城市前列,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

(三)统筹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整治渣土扬尘、机动车尾气、油烟噪声等污染;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湘江出境水质常年优于入境水质。探索“户分类减量、村主导消化、镇监督支持、区县(市)以奖代投”的垃圾处理模式,建设和发放各类垃圾收集池(筒)70多万个,建成覆盖98个乡镇、1165个行政村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置体系,形成了以果园镇为代表的“环保合作社购买垃圾”模式,以白沙乡锡福村为代表的“改燃煤为猪粪制沼气,实现垃圾减量”模式,以三口镇为代表的“阶梯收费促推农户垃圾减量”模式。畜禽养殖划定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探索和推广“种养平衡”、“达标排放”、“生物垫料治理”、“发酵塔治理”等养殖污染治理模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被国家环保部称为“长沙模式”并向全国推广,成为全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典型示范城市,被联合国环境署评为环境规划示范城市。

近年来,长沙的城市品质、对外影响力都快速提升,这是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奋斗取得的成果。宜居城市建设的探索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

——必须正确处理好精细管理和提高效率的关系。精细化管理关键在科学决策,而科学决策需要大量的调查研究。我们当然追求效率,工作效率本身就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我们要的是正确的效率,干对了事,方法正确,才能“磨刀不误砍柴工”。西方有句谚语,如果上错了楼梯,上得越快,离要达到的目标越远。推行精细化管理,科学决策至关重要,一件事该不该做,什么时候做,用什么方法做,都需要研究。如湘府路大桥原决策方案为刚劲笔直的三塔斜拉桥,设计时考虑了塔柱外壁雕刻象征古城墙历史的槽口等美化物,计划投资17.5亿元;后在方案决策时,经多次实地勘测、专业研究,最后确定为简洁流畅的钢构连续梁桥,既最大限度地保留江面上的自然景观,又因优化设计而大大缩短了项目建设周期,节约投资7.29亿元,节减率达41.5%。只有经过精细研究和论证,才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效规避各种风险,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从而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必须正确处理好长远规划和分步实施的关系。规划产生效益,规划就是生产力。必须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坚持规划先行,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合理性,使规划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第一道关口。城市建设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盲目扩张。宜居城市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锲而不舍的努力。长沙在建设宜居城市过程中,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城市化可能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作好长远规划,设定适当目标。发挥规划的导向性、指导性作用,明确当前抓什么,将来做什么,按照“既着眼长远,又立足现实”的要求,分步实施好、解决好当前城市交通、环境等方面群众普遍关注的重点难题,实现阶段性目标任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周期长,必须把投入放在最需要、最紧迫的地方,最大限度发挥投资效益,决不搞“晒太阳工程”,真正做到建一片,成一片,享受一片,带动一片。

——必须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关系。生态环境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现实基础。一个城市建设的品位和水平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反映。要彰显城市的总体风格和品位,城市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发挥山川河流等既有的自然特色,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人文特色,在加强城市建设的同时做好生态保护工作。近几年,长沙城市发展既突出功能完善又注重生态保护,在加大城市建设投入、整体推进城市建设的同时,着力突出“生态、宜居、精致”的城市特色,逐步建立起以市区为中心、半径达25公里以上的城市生态圈,以湘江和浏阳河为轴的城市风光带。一座具有现代气息、国际视野的生态绿城、宜居新城巍然屹立于湘江之畔。实践证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既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又是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所在。

——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的关系。宜居城市建设是内涵丰富、领域广阔、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各级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和倡导。政府的主要职能都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生活。政府要在制定政策、创新机制、搭建平台、整合资源、考核监督等方面,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群众是宜居城市建设的主体,既是宜居城市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更是品质城市的建设者和主体力量。建设宜居城市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寻求共同利益和共同需求。要更加注重群众素质和道德素养的提高,使市民真正理解城市品质的意义和内涵,自觉参与提升城市品质的实践,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弘扬长沙城市精神,塑造长沙城市形象。长沙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离不开全体市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巩固文明创建成果,仍然需要全市上下的齐心协力。

我们要的不是一部经济机器,而是一个适宜人居的家园。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我们将坚持以世界眼光来审视、以国际水准来定位、以现代理念来规划,着力建设现代宜居城市,更多地关注群众的居住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为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城市遗产。  

推荐阅读:

山东:威海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大连向国际知名生态宜居城市迈进

湖南:郴州加快创建生态宜居国家园林城市

天津:大力推进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郁金香

图片资讯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建站 | RSS | 产品库 | 搜索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yuanlin.com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电话:0571-81999581
战略合作: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浙江省花卉协会 浙江省林检站 浙江省林科院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20100396
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3301002010650